在教学中,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每节课质量的保证。如果老师能够准确的把握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,使学生对喜欢的内容能保持和提高兴趣,对不喜欢的内容能产生兴趣,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“诱因”,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。
寻求兴趣点
求知欲很强,富于探索性。学生喜欢探索新奇的、不寻常的问题,此类知识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,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,所以,老师要提供探索的情境,让学生积极参与、主动地深入获取知识的进程中去。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各种条件下,挖掘这样的“兴趣点”。
例如:本学期学校组织了拔河比赛,学生在拔河比赛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。我在班会上,表扬了全体同学,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。此时学校又要举行跳绳比赛,为了激发学生参加跳绳比赛的激情,我编写了如下练习题:
四年级(1)班在跳绳比赛中,三分钟共跳254个比四(2)班多跳59个,四(2)班跳多少个?两班共跳多少个?
这道应用题,既结合生活实际,学生易理解,又增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,同时又激发学生课后练习跳绳的积极性,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。
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,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,部分学生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有明显进步,增强了学生在武校继续学习的信心。
教师在教学活动中,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,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的成功信息。奖励本身并无价值,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,使他们对学习任务本身产生兴趣。
激发兴趣点
教学过程中,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教师是学习的主导。为促进学生的学习,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学习兴趣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,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,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养成,形成学习的积极性。潜在的学习动机是指教师通过采用一些措施,进行教育,把学生还没有或很少的学习动机发展起来。因此,培养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,激发是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已有的学习兴趣。学习兴趣的激发概括起来包括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。但在实际教育中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学生,外部动机对他们学习起的作用越大,随着年龄的增长,内部动机的作用逐渐增大。在学校教育中,激发学生的动机,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;另一方面,要因时、因人、因地采取适宜的方法。
当学生的“兴趣点”表现明显时,我们要利用好“兴趣点”,当学生的“兴趣点”若明若暗时,则要靠我们来发现。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,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。例如:在一次测验后,一班过90分以上有14名同学。最高分99分,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人得满分。我表扬了这部分学生,同时肯定了这些学生有夺取满分的实力。学生对此也充满了信心,学生争着要老师再测验一次。我紧紧抓住这一时机,将有关内容做重点练习。在这次测验中,大部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两名学生取得满分。我亲自在班级成绩栏上为他们贴上一颗颗“闪闪发光”的红五星,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。
学习兴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。有没有兴趣,“兴趣点”的出现与消失,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不能单打,或利用兴趣点,或激发兴趣点,或往新的兴趣点上迁移,目的是使学习兴趣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得以保持。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方法,使其相互结合,以发挥兴趣点的综合效益。